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 | 微信公众号:ynxinli
强迫症辨证调节法
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强迫 > 强迫症辨证调节法
“理解自己”比“名称诊断”更重要--关于强迫症的诊断

信息来源:一宁心理·张明  浏览:2430次  发布时间:2021-11-8
有两种常见的诊断体系。


 
一、现象学层面的诊断。
 
1、何为现象学层面。
 
在医院,医生依据《国际疾病分类》或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》,诊断你是否为强迫症。《国际疾病分类》-简称ICD,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》-简称CCMD,该诊断体系基于生物医学取向,以及现象学的描述。
 
生物医学取向关注物质的变化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,更具体地说,关注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变化与症状之间的关系,并通过药物调节神经递质,以达到改变痛苦的目的。
 
现象学擅长对情绪、行为、症状等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。例如CCMD描述了强迫症的特点:
 
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,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;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,但违反自己意愿,虽极力抵抗,却无法控制;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,但无法摆脱。病程迁延者主要用仪式动作减轻精神痛苦,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。
 
每位强迫症困扰者对自己症状相关的情绪和行为体会深刻,因此,基于现象学描述的诊断体系,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,并广为传播。将同类现象命名为强迫症,也便于患者、医生、咨询师之间相互交流。现象学层面的诊断名称,属于法律能管辖与规范到的范围,以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各种权益。
 
2、现象学层面诊断的弊端。
 
虽然对困扰的样子描述的很好,但生物医学取向干预的主要方式,是药物。这种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的干预方式,在一定范围内,的确高效地帮助了一部分困扰者,解决了部分困扰者的燃眉之急。
 
然而,也有如下弊端:
 
①、不深入,难预测。
 
症状等现象是表层的,神经递质在很大程度上由心决定,换句话说,神经递质也是属于表层的,强烈情绪导致各种生理化学指标的变化,显而易见,比如人在极度恐惧的时候,尿都可以吓出来,许多人还会出汗,发冷,人在十分焦虑的时候,口腔发干。
 
难以关注到心理的、家庭的、社会的深层次层面,这就导致了,该体系容易认为:90%的精神疾病生物学病因不明确;
 
绝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楚;
 
既然不明病因,也就不能良好地预测疾病的转归,不能指导心理学治疗;这就是一些严重困扰者吃药多年后,对何时停药的问题,医生难以明确回答的原因。
 
②、基于现象学的诊断名称,容易让部分人执着和担忧。
 
少数朋友在最初确定了自己迷惑不解的困扰是强迫症之后,感到轻松,终于知道是我怎么回事了。
 
多数困扰较久的朋友,容易有病耻感,负担感,当不能真正认清强迫症状的本质,又不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时,这种病耻感与负担感更加强烈。
 
③、无法对自助的朋友提供自我调节的建议,因为干预的主要手段是药物。
 
生物医学取向与心理学的治疗,是互补的关系:药物救急,为治标,痛苦的时候,药物对部分人能相对较快速地见效,对极其严重眼睛发直的朋友,还是必要的治疗,以免给脑组织造成难逆转的损伤;心理和环境的调节来的慢,但是治根,不容易反复。
 
3、重度优先的诊断次序。
 
器质性精神问题、功能性精神问题、重度精神问题、轻度精神问题、抑郁性神经症、神经症性障碍、一般心理问题,都可能存在“强迫症状”这一现象。通俗的说,有大脑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强迫症,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有强迫症,一般心理问题也有出现强迫症状的时候。大家在自我初步诊断的时候,要把握重度优先的原则,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大脑疾病患者,就不能把自己当成普通强迫症,而耽误去医院治疗的时机。所有初次了解强迫症的朋友,当知晓这一点。这是一宁写这篇文章的初心,并顺便拓展了更多相关内容。
 
一般心理问题中的强迫症状,持续时间不超过三个月,也没有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,就不构成现象学层面的强迫症,更不用担忧。
 
当然,能看到本文的大多数朋友,都是普通的强迫症,不必十分焦虑,有些强迫症困扰者,担忧自己变疯,看到这一段可能会更加焦虑,如果你疑惑不定,焦虑不已,请专业医生诊断一下就可以了。诊断后还是怕变疯,往往是害怕在作怪,可以请心理咨询师探讨处理害怕的办法。
 
二、心理动力学的诊断。
 
在心理动力学流派,目前常见的心理动力学诊断有两种:
 
一是把人格发展水平,分为神经症、边缘型、精神病型。
二是把困扰形成的原因,分为冲突、缺陷 两种类型。
 
还有温尼科特所观察到的人格发展水平,按照重轻程度依次是:自闭症→分裂样人格→分裂性心智→假自体→假性神经症→反应性抑郁→神经症→健康人。其中“自闭症→分裂样人格→分裂性心智→假自体→假性神经症→反应性抑郁”,分别是六种防御方式,神经症与前述神经症的内涵一样。““自闭症→分裂样人格→分裂性心智”与前述精神病型的内涵,大致相当。“假自体→假性神经症”与边缘型的内涵大致相当。
 
这里暂时不打算详解每一个名词概念,实际心理咨询时,也不宜对来访者讲述,只是心理咨询师内心工作的方向,思考的路径。
 
你至少可以看到,当你告诉一宁说,你是强迫症的时候,实际上相当空白,如果两位人的困扰都是强迫症,内在的结构与人格发展水平却可能大相径庭,有的是神经症,有的是边缘型,有的是精神病型(不是指现象学层面的精神分裂症)。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,有的是冲突,有的是缺陷。
 
而且,心理动力学的诊断常常不能快速做出,比如,咨询师向授课教师提交4000字左右的案例报告,案例报告时,一般都已进行了10次到50次,授课教师一般只是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,无限理解来访者,少有做出诊断的。比如群聊里:
 
A同学提到:每次案例,V老师都不提对个案的诊断,只是帮助理解个案哈。
B同学回应:一直在诊,只是不断,哈哈。
 
介绍这些的目的,是希望大家注重无限理解自己,不急于得出诊断结论,更不要在乎现象学层面的名称诊断。
 
三、如何是理解,理解有什么用呢?
 
理解是连接内心感受、动力、愿望、情绪的过程,是看见内心与成长经历、现在的症状之间有何种因果联系的过程。这时,你能深刻体会到,所谓的强迫症是一场空,因而更能接纳它,也知道根本的解决办法,就如一位来访者与一宁咨询100多次后说:现在不在乎强迫症、焦虑症、双相情感障碍 这些精神科的现象学层面的诊断名称了,直接跟当下的内心感受连接,有什么感受就处理什么感受,然后就好了。
 
近期发布的“强迫症的形成过程,以及强迫症的形成原因系列”,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理解强迫症这一复杂的现象,希望你能够渐渐分解它。
 



评论区
  • [1楼] 一宁 
    113.218.****
    2021/12/3 14:54:14
    直接跟当下的内心感受连接,有什么感受就处理什么感受,然后就好了。---这是本文的精髓
  • [2楼] 霭恩 
    83.137.1****
    2022/4/25 8:13:03
    “直接跟当下…”描述的很真切,我也喜欢这样。“然后就好了”,似乎有点太重视结果了,其实是有可能好,也可能暂时好,之后还有反复,也可能是改变不明显。如果改成“有什么感受就处理什么感受就好”更佳,“就好”是“就行”的意思,只描述要做什么,不描述结果,这其中发生了什么,来访者自己去体验。“然后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,会有变化”,用这句话描述结果,会更看重体验、变化。我喜欢这样的描述
  • [3楼] 蔼恩 
    175.10.1****
    2022/4/25 8:48:04
    “霭恩”,是丹麦语egen的音译,表示“自己的”,比如“自己的房子”“自己的意见”。我挺喜欢这个单词的,都把这个音译当作昵称用了,有一种向别人宣告“自己的体验很重要,值得重视”的意味。
昵称:   确认码: 加  等于? 

首 页 | 重要公告 | 成功案例 | 强迫 | 焦虑 | 婚姻家庭咨询 | 社交恐惧 | 疑病 | 失眠/养生 | 神经衰弱 | 抑郁 | 企业EAP服务 | 修心养正
版权所有 一宁心理咨询(长沙)有限公司  地址: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意二路中海环宇城0917室(当面咨询需提前预约) 
网站ICP备案号:湘ICP备14012097号  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301053998360602 术支持:斌网网络